发布时间:2025-10-16 23:49:08    次浏览
作者:周梵出处:周梵ID:xfhzf520我们常常在饭桌上见到这种人——-旁人问TA吃什么,TA会说“随便,都可以。”-旁边点菜的友人点点头说,好,那我们点个水煮鱼吧。- 然后TA说“最好不要点太油的菜,不健康”,友人就说,“哦,那就清蒸鱼吧”。TA说“行啊,我都行”。- 然后菜上了,吃着吃着TA又会说,“这鱼不是很新鲜,上次来吃他们家的鱼就不新鲜,应该不点鱼的。”- 旁边点菜的人内心强大的,哈哈一笑不以为意,是的,知道了,下次就不点鱼了。内心没那么强大的,又尴尬又憋屈,问你意见你不说,点完了又挑三拣四的!人们在关系中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常常不愿意主动而明确的表达自己的需要,总试图表现的特别识大体,随和,无欲无求,期待别人猜到你想要什么,并主动把你想要的给你。有这种性格特质的人若是做朋友,不近不远的,实在不爽了还可以躲一躲少见面。若是这人是身边至亲的人,比如你父母或者你的伴侣,那考验就来了,如果你自己也有这种特质,先不说别人的感觉,光你自己就能把自己给逼疯。这种行为的心理原因有很多:无价值感、不配得感、自我证明、自我压抑……总结起来就一条——“不配得感”。面对并承认自己的需要的基础,是要有强大的自我接纳能力的。因为你要承认自己是可以“自私”的,对自己“自私”没有任何的道德评判,当然也包括对别人的“自私”没有评判。 ...很多中国人是以自己有需要为耻的。从古至今,所有的主流教育都在不遗余力地扼杀个人需要的合理性。最出名的恐怕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一个四岁的孩子把最大的梨让给其他家人,留给自己最小的。这会让所有的父母都引导为以这样的一个参照标准,来教育和要求自己的孩子,这势必会让那些希望留下大梨的孩子有沉重的羞耻感。所以这些孩子人格发展最后只有两种方向,要么变得隐忍和压抑,要么叛逆和愤怒。一方面有着出于人性本能的需要,一方面这种需要又被强烈压制,日后发展出分裂的人格简直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时代纠结的人那么多,因为内在永远有两股力量在征战。孩子想去游乐场,一遍遍地对妈妈表达:“我想去游乐场嘛。”刚跟爸爸怄完气的妈妈很烦:“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妈妈为这个家整天忙,给你赚钱买吃买穿,好不容易休息下,你也不体谅妈妈?成天正事儿不干,就知道玩!”于是孩子真觉得自己做错事,悲伤地回到自己房间。 父母都是普通人,当然会有无法满足孩子要求的时候,会有情绪,会累,会感觉到压力。而这些时候的我们就会有想要休息,不想承担这种压力,或者有想要一个人待一会儿的需要。父母们从来都没有学会直面自己的需要,所以当这些真实的需要浮现时,会让父母感到羞耻或内疚,尤其是自我价值感低的父母。于是他们拒绝孩子时,会附加一堆道理来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讲道理的本质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虽避免了内疚,但爱的流动却被阻断,孩子体验到“被拒绝=我是错的”。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没有达成,而是被评判为“错误的,不讲道理的我不值得爱”。 ...压抑自己需要的人,到最后并不会因为这些自我压抑而自我的需要就消失了,它们依然会在那里,只是以一种更隐蔽更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要么根本就彻底否认自己的需要而对他人各种讨好,要么就要为自己的需要找上一大堆的理由和道德标榜,同时要做另外一件事,抨击对方如果不满足自己的需要,那对方就是道德低下。人们并不反对他们的家人朋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爱自己满足自己。可人们不能接受的是对方一定要不停粉饰自己的需要,并用道德绑架的方式来强迫别人满足自己的需要。敢于直面和承认自己的需要,并为此负责,并且推己及人,同时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这就是爱自己。但明明有需要,却用各种理由为自己的需要辩解,否认它,粉饰它,甚至抨击别人的需要,贬低他人需要的合理性。这就是自私。这就是自爱和自私最大的区别。THE END作者 | 周梵身心灵成长导师,资深关系教练影响了数千家庭时而清醒时而混沌自以为聪明的人出处|周梵 (ID:xfhzf520)图片来源|Jeannie Phan? 点击图片 了解课程详情卢老师| 伯图 | 张德芬 | 学习| 人际断舍离 | 成长 | 情绪 | 咨询| 催眠 干货| 漫画 | 财富 | 潜意识 | 测试| 拼盘「 回复以上关键字 获取更多精彩推送 」? 点击阅读原文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